婺源县

2017-11-04 01:33:39

    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  

助力全域旅游发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婺源县交通运输局

 

    江西婺源,最美乡村、梦里老家,位于江西省东北部,与皖、浙两省交界,土地面积2967.78平方公里,其中有林地368万亩,耕地32万亩,素有“八分半山一分田、半分水路和庄园”之称。全县辖16个乡(镇)、1个街道办事处、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、197个村(居)委会,人口37.36万。婺源因生态环境优美、文化底蕴深厚,被外界誉为“中国最美乡村”。

“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。”自古以来,道路交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更是发展旅游的必备条件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婺源累计投入10.27亿元用于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100%,基本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,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。婺源农村公路连接全县1个5A级景区、12个4A级景区、274个新农村和29个美丽乡村,道路交通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步入“快车道”。

    一、立足“建”字当头,加大投入,群策群力,实现“村村畅达、路路皆景、处处如画”。

婺源,因交通而兴旺,地处国家黄金旅游圈腹地,出行四通八达,一小时车程内有3个机场,境内有景婺黄、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,京福高铁穿境而过,每天有30多趟高铁停靠婺源站,乘高铁可直接抵达北上广等20多个大城市,九景衢铁路今年10月底正式通车,两小时内将抵达上海、武汉、杭州、福州、合肥、南昌等多个大城市,婺源正站在江西对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。

近年来,在看到良好外部交通环境的同时,婺源坚持“内外兼修”,投入“真金白银”建好农村路,不断完善内部交通环境。目前,婺源农村公路总里程2000.267公里,其中县道512.763公里,乡道851.416公里,村道636.088公里。婺源县委、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发展,相继出台《婺源县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》《婺源县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将“四好农村路”创建工作纳入年度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,确保高位推动,县、乡、村层层落到实处。县财政对自然村公路硬化按省厅补助标准1:1配套补助,并按成效每公里奖补2—4万元;对建制村窄路面拓宽项目按成效每公里奖补4万元;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全部由县财政兜底解决。

同时,婺源按照省、市“四好农村路”创建工作要求,立足“发展全域旅游、建设最美乡村”战略目标,紧扣“县有精品路、乡有示范路、村有整洁路”的“三级三路”要求,突出“服务于全域旅游、服务于扶贫攻坚、服务于民生事业”三个主题,按照“打通节点、连接成环、中部畅通”的思路,启动县城外环线三期、赋春绕镇公路等干线公路改造项目。结合婺源全域旅游发展需要,委托华东交大编制完善《婺源县“十三五”交通运输发展规划》,逐年提升县道三级以上公路比例。近年来,高标准建设中平至玉坦、岭脚至莲花芯等一批示范工程建设,配齐配强质量监督部门技术力量,检测设备、管理人员双到位,不断提升项目监管水平,为打造优质工程“保驾护航”。
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,为建好农村路,婺源县、乡、村三级同发力,集中项目和资金,优化美化通达景区景点路线。在太白、许村、珍珠山等乡镇创建文明示范路200余公里基础上,投入资金900余万元按标准打造文明示范路100公里;结合“秀美乡村”道路整治提升行动,投入650万元对车田至鄣山顶、中平至占坑等5条公路31.6公里实施边沟硬化、绿化等整治提升工程,农村公路从通达通畅逐步向路域环境优化美化转变。加快推进江湾、大鄣山等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乡(镇)建设,投资2700万元,打造蚺城、思口、中云、江湾等四个片区示范点,线路里程55公里沿线增设候车点、景观点、自行车驿站,不断拓展农村公路旅游功能和服务内涵。如今,一幅幅“路路皆景、处处如画”的最美乡村交通画卷正逐渐呈现在中外游客面前。

二、建立“管”字机制,落实责任,多措并举,确保“管护日常化、整治常态化、爱路常识化”。
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在建好农村路的基础上,婺源“铁心硬手”管好农村路。近年来,不断健全完善“县、乡、村”三级养护管理体系,县级设立婺源县农村公路管理所,全县18个乡(镇、街道、园区)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,按照《上饶市农村公路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》要求建站,做到“有机构、有场所、有人员、有经费”,基本形成“县有路政员、乡有监管员、村有护路员”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。

为了让“爱护公路、人人有责”深入人心,婺源在农村设立“四好农村路”宣传栏126个,并将爱路护路内容纳入乡规民约、村规民约。婺源县交通运输部门每年举办2期以上养护管理工作培训班,累计培训1623人次。全县18名公路站长和182名养护工人手一册《公路养护管理日常巡查记录本》。为建立公路整治长效机制,婺源建立乡镇分管领导、养护工微信工作群,基本实现近1400公里县、乡道日常路况全覆盖,为应急抢修提供实时信息沟通,确保安全隐患排查“挂在嘴上、放在心里、扛在肩上、落在脚上”,建立隐患整改台账机制,实现120余处隐患点均整改到位逐一销号。

为了保障良好的农村交通环境,婺源还整合交通运输执法力量,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大队与交通运输稽查大队联合执法,协同当地乡镇政府积极开展道路整治提升、“两拆一改”等一系列集中整治活动,联合县公路分局积极开展农村公路超载、超限治理活动,不断优化县、乡道路域环境。近年来,婺源完善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、标牌500余公里,投资300余万元实施安全隐患整治工程10个,投资近4000万元实施水毁修复工程40余个,环境整治612公里,取缔占道经营市场26处,拆除非公路标牌2000余块,查处污染公路、改装车辆4000余辆。如今,婺源县、乡道保洁率达80%以上,实现了抗灾能力与服务功能得到同步提升。

三、拓展“养”字内涵,注重细节,追求完美,确保“管理规范化、作业标准化、考评制度化”。

“三分建设,七分养护”,为了让农村公路“延年益寿”,婺源悉心做好养护文章,县政府每年按照县道3000元/公里,乡道1500元/公里,村道500元/公里的标准配套养护经费,并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。县交通运输部门对全县农村公路基本情况进一步摸底调查,通过现场交接方式明确各路段的责任主体。结合婺源公路实际,印发《婺源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作业规范和考核评定标准》、《婺源县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合同》范本,力求日常养护作业规范化标准化。先后设立农村公路养护责任牌62块,明确党员先锋岗职责,逐渐成为公路养护一线的生力军。公示牌养护工有照片有电话,公开接受沿线群众监督。

为建立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,每年年初,婺源县交通运输部门将农村公路养护指标及时下达各乡(镇、街道、园区)和各责任单位,落实“县道月检、乡道季检、村道半年检”的检查考评制度,按考评结果兑现养护经费。目前,婺源2000余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%,优、良、中等路的比例80%,路面技术状况指数(PQI)逐年上升,公路的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稳步提高。

为助力全域旅游发展,婺源按照“每一条道路都体现最美形象”的要求,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上饶市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的创建标准,逐年打造一批县、乡、村道文明示范路。如以太白镇为重点,围绕区域内婺源至小港、中云至花桥、中平至新建等县、乡道路,沿线种植桂花、红叶石楠、杜英树种和撒播草籽花籽,路域环境为之一新。如今,婺源农村公路文明路里程达96%,平均绿化率达86.6%,打造了公路建设“婺源样本”。

四、做好“运营”文章,深化改革,不断创新,确保“交通顺畅化、物流便捷化、客运一体化”。

作为中国旅游强县,婺源充分发挥全域2967.78平方公里是一个国家3A级的品牌优势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着力打造公路沿线观景台、自行车驿站等一批服务设施,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,实现公路服务网络化。同时,按照“城乡统筹、以城带乡、城乡一体、客货并举、运邮结合”的总体思路,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,先后建成物流配送中心1个、配送站18个、村邮站172个,全县行政村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,打通了农村物流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近年来,婺源以通客运班线、通校车农村公路为重点,通过建制村窄路面拓宽、养护工程大中修、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实施,不断提升农村客运班线公路行车条件。持续开展危桥险段的隐患排查力度,加强安全防范与日常监管,确保农村公路运营安全、便捷、舒适。建立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,172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%。同时,在修建徽派候车亭125个的基础上,新建47个候车亭,实现行政村候车亭覆盖率达100%。

为深化交通改革,加强监管创新,婺源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。每年阳春三月,婺源“粉墙映花海”的美景,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踏春赏游,火爆异常。为了改变过去“赏花季”交通拥堵问题,县政府投资2000余万元,实施6个停车场、7个旅游公路拓宽改造项目建设,有效破解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问题,开创了“睹花不堵路”新局面,让游客“通行畅快、心情愉快”。

同时,开展旅游景区换乘工作,整合农村客运资源,打造规范、便捷、舒适的县内旅游客运专线。科学布局城乡交通网络,提升运营水平,力争实现旅游交通“无缝对接”。积极引进租车平台,合理部署一批公共自行车等租用式、便携式交通工具,打造“无障碍”的旅游交通体系。稳步推进巡游出租车、网络预约车、公交车等交通改革。如今,婺源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采取收购或入股等模式,组建城乡公交集团,创新监管机制,建设大数据监管平台,加强对城乡公交车辆在安全运行、文明驾驶、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监管,努力打造智慧交通,助力全域旅游。

相关信息

更多精彩内容>>
返回顶部
苏ICP备1305785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