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水区

2017-11-04 01:41:00

  着力建管养运
 打造满意交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渝水区交通运输局

 

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,新余城区所在地,辖6镇5乡5个街道办事处,172个行政村,面积1110平方公里,辖区总人口88.6万人。境内沪昆高铁、浙赣铁路、沪昆高速东西贯穿,赣粤高速、武吉高速北南贯穿,国道省道纵横交织,农村公路四通八达,出境公路路路相通,域内公路条条相连,公路等级全面提升,公路网络结构合理优化,全区基本实现区至乡镇、乡镇至村半小时交通圈。

近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渝水区委、区政府本着建设农村、服务农村的理念,高位推动和全力支持交通运输事业健康、稳定、有序发展,渝水区交通运输部门在履职尽责中着力建、管、养、运,全区交通运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,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。截至目前,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20.6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77.2公里,国道44.5公里,省道200.7公里,县道162.8公里,乡道618.3公里,村道1017公里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91.04公里,每万人拥有23.93公里;行政村100%通油(砼)路,自然村通油(砼)路率达98%,其中25户以上自然村通油(砼)路率达100%。

全区现有9个乡镇客运站,1个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,205个客运招呼站,行政村候车亭覆盖率为100%,乡镇、行政村通客车率为100%,打造了政府认可、社会赞誉、群众满意的交通。

一、新理念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保障农村公路安全通畅、绿色生态

生态新理念规划道路建设。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交通规划要求,结合辖域内交通具体情况,深入调查研究,充分论证并明确规划与建设目标,注重生态保护和路景结合,贯穿绿色理念,“路域原生态”置于重要前置环节,打造路域绿色风情新景观,形成“在景中建路,在路中布景”的效果,凸显农村公路的绿色生态特色,形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带。

高标准实施窄路面拓宽工程。在完成县道升级改造的同时,全力推进以乡道为主的窄路面拓宽改造建设,按照路基7.5米,路面6米,采用碎石垫层、水稳、沥青面层结构的标准进行拓宽建设,资金除上级补助外,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兜底。2016年,全区投资1.3亿元,完成了县道升级改造38.8公里;投资1500万元,完成了危桥改造10座;2017年,投资约2亿元,大力推进22公里水芳线二级公路升级改造;投资约2995万元,推进观界线县道升级改造;投资1536万元,推进河良线县道升级改造;投资约9000万元,推进71公里窄路面拓宽改造。

实行严格项目分工责任制。全区交通工程项目实行政府主导、部门负责责任制。一名政府领导挂点一个项目,及时指导、调度、协调项目建设;交通部门一把手负总责,党组成员、班子成员分别负责具体项目,配备具体工作人员,切实做到分工具体、责任落实,工程建设有人具体抓、具体管,做到班子成员都分别负责1-2个工程建设项目,实现资源和力量的有效调配和使用。

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。认真落实生命安全防护工程“三同时”制度要求,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验收。所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督都以设计文件、相应技术规范和质量检测评定标准为依据,列入区质监站质量监督范围,突出质量检测重点部位,重点工序和检测频率,严格执行三阶段验收制度。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,全面落实“七公开”制度,并成立督导组,把质量监督落实到位,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,对问题工程零容忍。

二、制度化管理,保障农村公路规范、有序、无障碍

以考核促管理。把农村公路建、管、养、运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,与党建、经济、综治等工作同步落实、检查、考核。加强路政监管队伍建设,在原有区公路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区交通质量监督站,组建一支区级路政综合执法队伍,同时各乡镇配备专职监管人员,各村委落实专职护路员,形成区有路政员、乡有监管员、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监管队伍,推进以区级统一执法、乡村协助执法的农村公路建、管、养、运制度化管理模式。

全面落实“路长制”,强化管理责任主体。按照属地管理、分工负责原则,实行乡镇长任“总路长”、乡镇班子成员任“路长”或“路段长”的责任制,切实落实“五清”“四管”“三保”责任,确保农村公路管理水平上新台阶。对沿途脏乱差、车辆乱停乱放、占道堆放物品、公路上摆摊设点、打场晒粮现象、广告标牌随意摆放等行为进行全面清理,联合交警、运管、城管、工商等单位开展一系列专项治超工作,提升农村公路行驶质量指数,保护路域环境,保障道路规范、有序、无障碍。

完善乡规民约建设。建立健全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、村规民约,切实规范用路行为。同时加大宣传管理,充分利用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农村公路法律法规宣传,普遍提高全民爱路护路意识。

三、精细化养护,保障农村公路安全、平整、畅通

全面落实养护资金预算化。区政府每年年初按县道3000元/公里、乡道1500元/公里、村道500元/公里标准足额配套养护资金,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落实到位。同时,要求乡镇按照同样标准配套乡道、村道养护资金并纳入乡镇财政预算。

创新养护模式,强化养护力量。县道通过市场化运作,选择有养护资质的公司或单位实行专业化养护;乡道、村道由所在乡镇通过市场化养护,或自行组建专业机构养护,在区公路管理站的业务指导下组织开展养护,以养护示范路创建标准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,到2019年全面实现农村等级公路达到路面平整,横坡适度,行车舒适;路肩整洁,边坡稳定,桥梁、边沟排水畅通;构造物完好,沿线设施完善,绿化协调美观的标准,保障农村公路安全、平整、畅通。

强化日常养护考核。严格落实区、乡两级养护考核机制,区交通部门对县道养护每月考核一次,对乡镇养护管理工作和乡道养护每季度考核一次,对村道养护半年考核一次,并每半年通报一次全区综合考核情况;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对乡道、村道养护每月考核一次,对养护机构养护工作每季度考核一次;发挥资金杠杆作用,实行考核结果与日常养护资金安排挂钩,按考核得分比例拨付养护资金。

四、市场化运营,区财政补贴,打造物美价廉、优质高效、群众满意交通

高度重视城乡公交体系建设。大力整合客运市场资源,对农村短途客运进行公司化改造,建立集约化经营、公司化管理的“一线一公司”运营模式。

规范管理城乡公交经营秩序。全面实现经营主体公司化、经营方式公交化、经营行为规范化;实行“五定”(定线、定班、定时、定站、定票价、)、“四统一”(统一管理主体,统一车型标识,统一调度排班,统一结算考核)管理;公交车辆全部喷印监督投诉电话,安装卫星定位装置,新增公交客运班线严格按照《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审核规则》进行审核,全面提升运输装备和服务水平,近年来未发生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责任事故。

兜底保障城乡公交营运补贴资金。全面推行50公里内公交营运1-4元低票价财政补贴政策,2008年至2015年每年市、区两级财政按5:5比例分摊补贴城乡公交公司资金564万余元,2016年经过重新测算核定补贴资金859万元,2017年1月进一步完善了8条城乡公交线路,预算补贴资金2500万元。加大新能源客车采购补贴力度,对购置的66台纯电动公交车,政府给予购车补贴资金878万元。

市场化运营助推城乡公交优质高效、群众满意。渝水区现有客运公司3个,城乡公交公司3个,客运车队1个,农村客运班线52条,经营模式为公司化经营、集约化管理、公车公营模式,全部为民营成分;有城乡公交车148辆(其中:纯电动公交车66辆,天然气公交车34辆),新能源车型占比达66.66%。渝水区被省交通运输厅批复为2017年全省镇村公交发展试点县(区)之一以来,积极开展试点工作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规划公交客运线路,2017年1月开通完善了8条城乡公交线路,实现了全部乡镇、行政村通公交车,最远里程达48公里,票价为1—4元。物美价廉、优质高效的渝水城乡公交为群众提供了安全、便捷、经济、高效的出行服务,极大地促进了渝水区城乡交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

相关信息

更多精彩内容>>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