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精准发力 井冈山先行脱贫摘帽
——井冈山市交通运输局
近年来,井冈山时刻牢记习总书记“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,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”“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、带好头”的殷切嘱托,尽全力落实交通运输部“小康路上,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”的新目标,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,积极探索“交通+”新模式,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农村公路,将旅游景点串珠成链,把造血血液输入静脉,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“任督二脉”,为擘画井冈山“红色最红、绿色最绿、脱贫最好”的美好蓝图铺就一条条黄金大路。
一、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——基础先行,产业造血,“交通+”模式反哺贫困群众
为让老区群众早日脱贫,我市交通运输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,切实发挥先行官作用,强化交通脱贫攻坚基础支撑,兴产业,促旅游,开拓就业渠道,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,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(一)强化交通脱贫攻坚基础支撑,让村民走上平坦路。农村是脱贫的主战场,村路是脱贫的首站。近年来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井冈山十大扶贫工程,我市充分整合有效资源,多渠道筹措资金,紧锣密鼓实施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。2014年,25户以上的自然村率先在全省实现了100%通水泥路;在脱贫决战的2016年,投入3600余万元,建成近200公里通村小组(入户)硬化路,35个重点贫困村的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为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为方便群众日常出行和到园区、城区、景区务工,对全市所有农村客运班线进行了公交化改造,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补贴镇村公交,公交票价比原农村客运班线降低20%以上,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100%,通客车建制村2公里范围内候车亭覆盖率达100%,被列入“江西省级镇村公交发展示范县(市)”,坚决兑现了民生工程“十件实事”之全市镇村公交全覆盖的庄严承诺。
(二)推进“交通+特色产业”,让村民可持续增收。为助力脱贫攻坚,井冈山交通与特色产业扶贫深入融合,打通了 6条干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以及19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建设“最后一公里”,串联了全市所有旅游景点和产业基地,为“1+6”特色小镇建设、以点、线带面发展全域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。带动了一批特色乡镇、乡村脱贫致富,神山村的旅游盘山路吸引了近10万游客,全村有47%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,当年的21户贫困户已有20户实现脱贫,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.18万元;坝上村的“红军的一天”路,实现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.3万元;茅坪村3000亩黄桃产业园,未来3年的黄桃收益可使茅坪乡近102户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。
(三)推进“交通+就业”,让贫困家庭有养护收入。2016年,井冈山积极争取公路护养公益性岗位职数,优先把红蓝卡户纳入养护工作;为确保农村公路“有路必养”,开展了养护里程确认工作,按照每条路段1人的原则,落实农村公路养护员,采取邀标形式,从沿途自然村中择优选择有能力、责任心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养护承揽合同,鼓励承揽人采取“一条路、一家人、一条心”的家庭承揽模式进行养护工作。一户家庭通过家庭承揽护路可每年增收约2500元。
(四)推进“交通+电商快递”,让村民当老板。为全面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,井冈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出台了《井冈山市农村物流三级网点节点体系建设方案》,按照“市场运作、政府引导,示范带动、梯次推进”的原则,依托10个乡镇邮政营业网点、农村客运站和供销社等建设乡镇物流配送站,目前已经完成邮路建设4条。黄坳乡洪石村黄小华经营的“农村e邮”电商服务中心,2015年以来,已发货16000余单,收入130万元,带动了附近百名村民脱贫致富。如今,“电商+扶贫”风生水起,目前电商脱贫站点覆盖所有乡镇,辐射35个贫困村,让井冈山的山货触网俏销。
二、机制破解大瓶颈——政府重视、全民参与,创建工作有支撑
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,通过盘活各类资金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,严格奖惩考核等机制,全面提升了农村路网建设水平。
(一)盘活资金投入机制,解决“缺资金”的问题。在财政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我市通过“向上争一点、对外引一点、最后财政兜底”的方式有效整合了各路建设资金,打破了资金瓶颈,解决了后顾之忧。一是向内挤一点。在有限的财力下,井冈山市政府对内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办扶贫这件大事。一方面,通村、通组公路及危桥改造项目上级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市财政兜底解决,投入资金近2亿。二方面,市财政按照县道每年3000元/公里、乡道1500元/公里、村道500元/公里的标准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,并按照井冈山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.1予以增长。三方面,安排资金500万元用于“四好农村路”创建,其中,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乡创建资金100万元,“四好农村路”党建+建设资金2万元,23个乡、镇、场及县道“文明示范路”创建资金56万元,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及县道道班房标准化建设资金14.6万元,农村客运站标准化建设资金120万元,“四好农村路”精品示范带建设资金174万元,养护、桥梁信息公示牌全覆盖33.4万元。四方面,2017年,我市将投入800万元,用于农村客运班线公交线路改造及建设候车站(亭)180个,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。再一方面,充分发挥补充抵押贷款资金效能,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,确保计划安排一条,项目资金到位一条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总需求为6.0995亿元,计划争取补充抵押贷款4.937亿元,实施县道升级改造项目37.6公里、乡道双车道拓宽改造项目115.87公里、建制村优先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项目50.897公里、危桥改造41座/1834.64延米、生命防护工程155.5公里。二是向上争一点。把向上争取的国债资金、财政扶贫资金、老建扶贫资金等与交通建设资金整合使用,2016年为策应全市脱贫攻坚工作,我市整合建设资金3600余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工程;2017年,已安排交通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项目资金3865万元。三是向外引一点。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“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”和“绝不能让一个苏区、老区掉队”重要指示要求,2013年以来,南京军区协调“五省一市”牵手井冈山9个乡镇,采取“一对一”模式,念活“学、创、建”三字经,“输血”兼“造血”,大力开展“三联”活动,积极推进老区建设,反哺回报老区人民。各援建单位始终坚持从百姓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,在百姓紧要处发力,让百姓共享联建成果。海门市筹资120万元援建了茅坪乡“海门小道”,福清市筹资200万元援建了下七乡光明桥,张家港援建了古城镇山背至鲇上公路桥和车头桥。据不完全统计,各援建单位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,实施20个交通项目,直接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。
(二)建立健全组织机制,解决“缺力量”的问题。牢固树立“农村公路就是民心路”的原则,通过规范制度、源头管理、全民监督等有效手段,打造富民惠民工程。一是建章立制,从制度上规范工程质量。井冈山市委、市政府把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,制定出台了刚性文件、方案,成立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领导小组,加强督导、调度,确保工程实施顺利。二是落实责任,从源头上强化质量管理。明确县道由公路所作为建设单位进行建设,乡、村道由所在乡、镇、场负责组织建设;实行挂片领导负责制,对乡、镇、场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管理;同时,先后举办了2期乡、镇、场交通建设工程管理培训班,强化了建设单位主体责任意识。三是全民参与,从全过程中抓好质量管理。为让建设工作阳光透明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实行“七公开”制度,对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计划、补助政策、招投标、施工管理、质量监管、资金使用、工程验收事项予以公开,群众人人都能充当监督员,手拿尺子,紧盯路面宽度和厚度,坚持原则不放。四是创新管养办法,推动农村公路管养向纵深发展。实行定人员、定里程、定标准、定质量、定奖罚、确保养护“五定一确保”的管理办法,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,保证养护人员经常上路、路面日常清洁,病害及时处理,整体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向纵深发展,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达到组织机构健全、规章制度完善、养护资金落实、养护质量提高、农村公路养护环境明显改善,有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进程。五是平安公路工程建设“三同时”得到落实。自2016年起,我市新(改)建农村公路均按照同步设计、同步施工、同时交付使用“三同时”的要求,同步建设交通安全、排水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,确保“建成一条、达标一条”。
(三)筑牢考核导向机制,解决“给足力”的问题。抓住考核这个牛鼻子,强化工作作风,落实奖惩机制,形成全市齐心协力抓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局面。一是严格考核机制。将农村公路建、管、养纳入各乡、镇、场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,市重点项目办每月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督查,及时发现和掌握项目进度,对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和问题,及时处理或进行交办,对问题处置和督查情况进行书面通报,并作为考核依据,形成一级抓一级,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工作格局。二是推行“马上就办”。将“担当实干、马上就办”工作作风贯穿到“四好农村路”创建工作中去,在推进工作落实中转变作风、检验效果,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发展环境,提升农村公路发展软实力。三是落实奖惩政策。一方面按照征地拆迁补偿款的2%计提征地拆迁工作经费,提高乡、镇、场征地拆迁工作积极性;另一方面按照中标价的1.5%计提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费,对保质、保量、按期完成的建设项目,另外按照中标价的0.5%对建设单位予以奖励。四是扎实做好项目各项前期工作。对招标代理、设计、监理、检测等实行阶段性政府采购服务,以节省前期工作期限;同时,形成合力,有效做到前期手续办理、征地拆迁、资金落实等同时跟进,推进建设进程。